导入数据...
丁任重校长在四川师范大学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党政办公室]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30日
  查看:790
  来源: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学校的委托,向大会报告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的行政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事求是地总结学校第四次“两代会”以来的工作及主要经验,提出今后五年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实现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选举产生新一届工会委员会和教代会执行委员会。

一、五年来学校建设发展回顾

2009年第四次两代会召开以来,学校紧紧抓住改革主线,深化内部治理,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办学环境显著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思想政治工作稳步推进

五年来,学校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教育、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思政建设的新思路与新举措,构建思政工作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以生为本、重心下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扎实高效学校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和“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创新开展学生党员“三个一”、文明修身等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完善和创新第二课堂学习活动和典礼教育、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的内容和形式,开展“暑期家访万里行”活动,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培养中的合力效应。研究生走出校园,累计举办400余场“天府人文论坛”讲座或科普宣传活动,惠及全省各地城乡社区民众,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

??树立典型、狠抓风气,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建设成效显著。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总枢纽来抓,将日常政治学习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开展师德宣讲、践行师德承诺、发布教师礼仪规范、建立师德档案,大力宣传和表彰学校涌现出的“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劳动模范等教师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学校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府“十项规定”,出台或修订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行为,正风肃纪、力戒“四风”,初步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人才培养规模稳定,培养层次和结构不断完善。五年来,学校本专科招生规模保持稳定,截止2014年在校本专科生近4万人。2012年以来,按照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招生改革的有关思路,学校调整与探索了省外艺术类专业的招生考试办法,并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艺术类专业招生“按类投档”的录取模式,此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与社会的充分肯定,2014年已在全省范围予以推行。2014年,学校成立招生委员会,进一步完善招生“阳光工程”,加大了招生录取过程的监督力度。同时,学校主动将12个专业列入“一本”招生,取得良好效果。五年来,研究生年招生规模从1100余人发展到1500余人,研究生在校人数从3000余人发展到4000余人,其中共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06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比例从28.3%发展到近50%,形成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驾齐驱的局面,研究生教育平台覆盖了学校26个教学单位。同时,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进一步整合,结构、层次和水平得到优化。自学考试累计注册近10万新生,年注册新生规模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近5万学生获得自学考试本、专科毕业证;成人高等教育累计录取7万余名新生,毕业5万多名,成教在册学生规模长期保持全省第一。

??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水平持续提升。五年来,本科教学方面先后完成省部级教改项目120余项,位居四川省属高校第一;20092014年两届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3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14项,获奖数量位居四川省属高校第一位。研究生教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对课程设置、学分分配、教材、教法等作了较大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师资开放式的研究生外语与政治公共课改革,建立重点中学教育硕士教学、科研基地及其他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教学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质量工程成绩显著。五年来,学校坚持以“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争创一流”为指导,深入实施“教学建设水平提升工程”,为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平台。学校新增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80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93项,立项数量位居全省省属高校第一位;成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成为国家优先建设的中西部100所地方高校之一;学校建设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数量在全国地方师范大学排名第一,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量在全国地方师范大学排名第二,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数量在西部地方高校排名第一,国家级和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量在西部地方高校排名第一,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连续七年的年度立项数和立项总数在四川省属高校均排名第一。学校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共立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18项、校级研究生教改课题66项,设立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145项、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51项。

??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日臻成熟。五年来,学校坚持以“完善机制、强化保障、科学管理”为中心,系统推进“教学运行管理优化工程”,按照“分类指导、分类培养”的原则,先后两次修订培养方案,学校大力开展“陶行知创新实验班”、“双学位教育”、实践教学小学期、免费师范生培养等系列改革探索,以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全国率先启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试点”,成为四川省首批高教体制改革项目,“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入选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覆盖全校所有师范专业,13个专业入选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等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学校研究生教育坚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不断调整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进按一级学科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11个项目入选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奖励和荣誉称号30余项。

??学术科技活动持续开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五年来,学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大力开展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6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5个项目入选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4个项目被批准为四川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所有类别的项目入选数量在四川省属高校均并列第一。

??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过级率持续提高,外语专业学生专业外语四、八级过级率、法学专业司法考试过关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连续多年超过全国师范院校和全国高校平均水平,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各师范专业的全国大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实验邀请赛等全国和省级竞赛中获奖30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作品)1000余篇,436位本专科生和156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研究生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先后三次参加国家组织的博士学位论文随机抽检,合格率均为100%1人荣获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1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学校大力开展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改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连续五年获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提出将各类公招考试时间提前以便于学生错峰择业、教师公招改为省级统一考试的两条建议,获上级部门认可并将于2015年在全省实施。

(三)以强化特色、提升层次为抓手,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过去五年,学校实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全面发展”的强校战略,不断整合学科力量、完善学科结构布局,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增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获批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四川省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下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和学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由2个增加到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5个增加到2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量翻了近一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由1个增加到11个,逐步形成以教育类学科为鲜明特色、以文理基础学科为显著优势、基础性与应用性协调发展的学科总体格局。

(四)以高水平、强辐射为导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迈上新台阶

??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科研项目不断增加,学术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以来,学校综合科研经费实际到账近2亿元。承担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8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支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5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0项(含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省哲社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6000余篇;出版著作144部(本);专利申请86项,授权4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优秀6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突破徘徊局面,2013年起连续两年创新高,今年达到20项。新增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别研究中心;新获批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立校级重点建设科研创新团队16个,校院共建科研创新团队13个。文科学报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第二批学术期刊资助项目。与上个五年相比,学校综合科研经费增长100%,国家级项目增长38%。我校“四川省大学科技园”通过验收。“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中心获批“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项目,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平台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就。

??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学校高度重视社会服务,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校地、校企合作。五年来,共完成60余万人次的国培、省培、市(州)及县级培训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的任务,成为全省承担任务最多、培训效果最为突出的省级培训基地之一。学校高质量完成四川省高校干部(师资)培训工作,培训各类人员达20000多人,培训行业、企业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19300余人次。学校先后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内江市和松潘县等16个地级市或县(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云南福兴教育集团等多家省内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理塘县开展对口扶贫工作,在安县千佛镇宝藏村开展联村帮户工作,在康定县瓦泽乡营官村开展“双联”援建工作。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人才强校战略稳步推进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始终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政策导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实施首席教授、特聘教授、教学名师特设岗位制度,启动251重点人才培养工程” “学科教学论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建设项目,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与访学进修。五年来,通过遴选、引进与培养,先后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42名高层次人才,博士109人,新晋升教授107人,副教授276人,选送464位教师攻读博士或访学进修,在职教师146人获得博士学位。3名教师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人获得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4人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2人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教师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6名教师被评为四川省教学名师。学校遴选产生了4名首席教授、11名特聘教授。遴选251重点人才培养工程”一层次人选11人,二层次人选40人,三层次人选61人,“学科教学论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理干部队伍和实验教辅队伍协调发展。学校在强调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将管理干部队伍、学生辅导员队伍、实验教辅队伍统筹纳入“人才强校”战略体系。五年来,学校不断改革和完善各级管理干部考核任用办法,加强对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与管理,确保了学校政令畅通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准入、发展和考核评价制度,实施学生工作队伍素质提升计划,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创新实验教师队伍编制管理、实验人员岗位考核、实验岗位晋聘制度,鼓励专任教师从事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实验室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数量大幅增加,学历、职称结构明显优化。

??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改革实施顺利。2009年,学校在省属高校中率先完成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并于2013年实施了第二轮岗位设置的聘任工作;学校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得到省人社厅的充分肯定,并作为高校唯一代表在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大会作经验交流。20131月和20136月,学校在不断调研、反复论证,测算数据上万组的基础上,经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先后成功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中基础绩效方案和奖励绩效方案。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积极投身学校事业发展的热情。

(六)以强化管理为基础,办学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改善

??完善校区布局和建设,优化学校发展空间。五年来,学校立足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理念,颁布实施了《校园规划与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研究通过“成龙校区第三期规划方案”、“狮子山校区规划调整方案”等校园规划建设方案。完成广汉科教园区建设,学校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互通的教育立交桥奠定了基础。五年间,学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37,000余平方米,完成1800余项校内普通维修改造工程,完成汶川和芦山两次地震后的校内房屋结构安全大排查及房屋检测鉴定工作,先后拆除狮子山校区槐园和老行政楼危旧房屋。完成校园消防验收和成龙校区环境验收工作。

??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努力为学校增加积累。学校以创新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完善财经制度,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拓宽办学经费筹措渠道,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充分保障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本科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民生工程、化债等重点工作经费需求,统筹兼顾,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五年来,国家逐年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普通本专科学生年生均财政拨款2012年达到12000元,实施高校化债工程,持续增加财政专项发展建设项目资金,加大对各类学生的经费资助力度,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五年来,学校先后投入10.49亿元用于校区建设,3.73亿元用于教学业务支出,2.33亿元用于师资队伍、重点学科及科研支出,2.51亿元用于教学实验及行政后勤设备支出,1.33亿元用于校园环境改造支出, 3052万元用于图书购置支出。到2013年年底,学校资产账面价值已达47.10亿元(不含无形资产和未作价的划拨土地价值)。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不断充实。全校现有实验场地约7.6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约3.44亿元,五年间净增设备约1.54亿元,24,062台件,获中央专项资助项目27个,获资助资金约1.07亿元。学校实施实验室建设三年规划,立项项目305个,建立校企共建实验室9;对实验室进行效益评估,并加强信息化建设,设立自制仪器设备、开放、大精设备开放基金、实验技术与管理项目,推进资源利用,立项项目约560;出台安全与环保管理制度、安全与环保检查制度等,对6个学院的实验室专职队伍进行上岗安全教育及测试试点工作

??稳步推进后勤改革和校办产业发展。学校深化后勤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创建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明确资产权属,维护学校及教职工利益,完成东校区、文理学院、成都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资产清理与股权转让工作。完成狮子山校区土地分割工作,取得草堂校区新建经济适用房的分户产权、国土证以及狮子山校区家属区分户国土证。开展全校资产核查和账务调整工作。投资公司规范资产经营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五年来向学校上交利润和参股二级学院管理费等共计1.13亿元,公司屡次在四川省高校产业工作年度综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五年间,学校组建基础教育集团,在后勤集团下组建幼教公司,全面介入省内外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五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所有校区宽带网络全覆盖,教学办公区出口带宽从160兆提升至1010兆,网络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成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中心三大基础平台,完成“校园一卡通”及14个配套子系统建设,建设22个应用系统,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引入在线课程和精品网络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有效融合。2013年,学校入选四川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

??切实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民生。五年来,随着学校发展,教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学校积极解决教工公积金缴存比例低、新进教工子女入学难、离退休教职工活动场地不足、学生公寓电路年久失修等问题;组织团购师大现代花园并交付使用;实施了家属区天然气改造和一户一表工程;兑现了住房补贴。加大职工福利支出,将教职工住院护理费标准上调75%;增加教职工健康体检项目,体检费标准提高到2倍多;扩大春节困难教职工的慰问范围,提高慰问费标准。加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标准化建设,今年准备陆续在学生公寓安装热水泵,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奖助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学校争取国家及省财政专项奖助拨款2.47亿元,自有资金配套安排1.05亿元,专项用于学生“奖、勤、助、贷、减、免、缓、保、补”等方面的支出。学校筹集资金改善后勤保障和安保等一线基层员工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年投入1300余万元为一线临聘员工增加薪酬,在满足学生住宿的条件下,将聚贤1号楼调作员工宿舍,极大的缓解了后勤员工、特别是双职工的住宿难问题。安排专项资金,补贴一线执勤保安人员的伙食。举办临聘职工子女学习辅导班,仅近五年,该辅导班共计培训达5000余人次。

??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和谐师大建设。学校启动了包括交通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校园整治工作,在狮子山校区重点实施 “商业街环境改造”、“家属区铁质围栏维修”、“校园及南、北大门环境治理”项目,在成龙校区重点实施周边环境治理与改造项目,大大改变了校园环境。2009年我校被指定为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试点单位。同时,学校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校务公开工作,行之有效的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基本形成。

(七)以服务学校和师生发展为宗旨,国际合作和交流向纵深拓展

五年来,学校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国际合作关系。同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作建立两所孔子学院,教师国际交流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科研国际合作与高水平智力引进工作发展迅速,各种层次、各类专业的中外合作学生培养项目蓬勃发展,留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学校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来自于全体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一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五年来学校发展的经验和不足

五年来的工作告诉我们一些值得记取的经验:

一是要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回首这五年,学校每每解决制约发展的难点问题、瓶颈问题,靠的是在发展中创新,唯有不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发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开创学校事业新局面。

二是要坚持制度建设不动摇。回首这五年,学校从做大规模全力向做强实力转变,从外延拓展全面向内涵发展转变,靠的是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围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学校更要着力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和违规惩处力度,依制度规范办学、按规则诚信办事、靠纪律公平管人,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

三是要坚持人才兴校不动摇。回首这五年,学校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靠的是人才,优秀的人才队伍是学校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只有坚持人才兴校,汇聚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学术骨干、教学名师、管理人才和服务能手,才能为学校实现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要坚持特色发展不动摇。回首这五年,学校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日益明显。特色是学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名片,我们要强化教师教育的鲜明特色,不断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把学校建设成为西部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省内外不少同类高校比我们发展得更快更好,同先进高校相比,我们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还很明显,在考量大学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就目前来看,制约我校加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面对、认真谋划、妥善解决。我们要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努力通过未来五年的发展,使学校各项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举措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把学校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学校要紧握发展机遇,精心规划,综合改革,强化管理,精准施策,力争到2020年全面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调结构、提质量、强特色,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我们要主动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学校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工作,组织实施如下举措:

(一)制度创新,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校将以制定《四川师范大学章程》为抓手,着眼建立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着力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财经管理和审计制度,在国有资产管理、规划基建工作、招生工作等事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方面抓严抓实。创新机制,协调党委、行政、学术、监督“四权和谐”,形成有利于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激发基层组织创新活力,有利于发挥学科综合交叉优势,有利于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和作风的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及管理工作体系,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特别是学院内部管理和决策机制。

(二)综合推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将深入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贫困生能力提升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学生工作队伍素质提升计划等“两大工程”和“两大计划”,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推进学生组织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未来五年,学校将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牢固树立“通专融合”、“顶天立地”、“分类培养”、“内生发展”四大理念,深入实施“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工程”,综合推进8大领域、25个方面的50项改革工作,大力构建符合校情的培养质量标准、一体多元的培养模式、内涵提升的专业平台、多元多向的课程平台、多维立体的实践平台、德才兼备的教学队伍、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和内生发展的保障体系。力争本科教学各项可比指标全部位居四川省属院校第一,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地方师范大学前十位,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取得优异成绩。

未来五年,学校将依托省级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的实施,以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和合格评估工作为契机,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内外部保障体系建设。建成以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和依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建成科学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客观化的评价体系;利用校外优秀师资力量充实研究生师资队伍,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导师退出机制和培养经费分配机制;深入探索实施“博士研究生导师组联合招生计划”;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未来五年,学校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认真把握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终身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职业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网络学院的建设发展,着力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网络信息化完备体系;努力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交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形成“优势明显、品牌突出,视野开阔、外延广泛、内涵丰富、科学发展”的继续教育发展格局。

未来五年,要进一步规范招生环节,按照“能公开,则公开”的原则,增大招生录取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还要探索构建多元的招生录取机制。要继续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努力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拓展就业渠道与服务平台,确保毕业生就业稳步发展。

(三)突出重点,提高学术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未来五年,学校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中寻找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凝练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水平。在稳定学科总体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突出教育类学科特色,重点建设一批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支撑,增强学科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鼓励和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学科声誉。

??大力提升科研水平。未来五年,学校要着力保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立项数逐年增长;争取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973”项目和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等方面保有一席之地。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科研创新团队的力量,在若干方向产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集体成果;力争在省部级获奖项目上有新的、更高的突破。积极探索应用性技术成果产出之路,力争有较多、较大的应用性技术成果得到推广;根据学校特色,重点打造以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的实验推广项目。强化科研条件建设,努力将现有部省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成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基地和实验室,并培养一批新的部、省、厅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有激励作用的教师科研考核和奖励制度。

??全面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学校要抓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升和扩大主动服务社会的范围和水平,完善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益,促进社会服务长期、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重点抓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结合学校特色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方面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服务并引领四川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和行业特点,在职后培训、产品研发等领域充分提供智力支持。

(四)内培外引,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制度创新为牵引,为教师爱校乐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搭建广阔舞台。构建适合不同特点教师职业发展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机制,明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等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聘任条件、考核标准,实行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鼓励和促进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有所侧重的教师各显其能。结合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对二级单位进行岗位核定和设置,健全校、院两级绩效考核办法。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着力打造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培育青年教师队伍为抓手,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飞跃。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与经费支撑力度,采取“硬引进”与“软引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来校工作;继续实施和完善首席教授、特聘教授、教学名师制度强化251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学科教学论人才培养计划”的激励引导机制,促进校本人才脱颖而出;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度,加大青年教师进修提高力度,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五)加大投入,提高办学保障能力

??加快深化财务管理改革。更新财务管理理念,理顺各级财务管理关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增收节支,积极争取财政拨款,规范收费管理,严格执行联合办学协议,落实各经济实体预算目标上交任务,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快收。探索绩效预算拨款,强化预算刚性,细化支出管理,明确项目资金使用方向,正确引导二级单位合理规范执行预算。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立项论证制度、预算执行动态沟通协调机制和项目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资金管理,继续做好化债工作。稳步推进草堂校区资产处置工作进程,尽快回笼资金。理顺广汉科教园区和艺术类学院的财务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切实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文化建设,建立并落实财务部门专人联系二级单位(院处)的联络员工作制度,开展财务工作进院处活动。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实行二级单位(院处)财务秘书制度,重视专兼职财务人员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造就高水平财会队伍。优化财务业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推行无等候报账(网上预约报账)模式改革,规划建设财务报账大厅和咨询引导服务平台,切实改善师生办理财务业务的硬件条件,提升财务服务水平。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做好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工作。

??改善实验条件。进一步引导学院树立“系统建设观”, 积极争取外部资金打造特色亮点实验室;加强实验室效益评估、实验室预约使用、实验用房有偿使用、科研分摊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培养一支懂实验技术、强实验能力、熟实验设备的专职实验技术队伍。

??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化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改革创新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支撑保障机制,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基础平台、网络资源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扩大无线网络应用范围,继续做好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积极探索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构建覆盖全校师生的网络空间,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管理服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

??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做好狮子山校区规划实施方案制定和景观规划方案深化工作,狮子山校区校门、校区道路、绿化景观、地下管网、停车场地等将逐步纳入维修改造范畴,部分危旧建筑物拆建将择机启动前期工作。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区整合的需要,成龙校区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东苑12栋和13栋学生公寓、第三学生食堂及附属体育设施和狮子山校区综合实验楼、培训楼等工程项目将完成报建及建设工作。

??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制定落实《四川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教育资源管理机制,实施“定额配置、超额付费、确保急需、倾斜特色”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科学制定分类分档的资产和资源配给定额体系,建立资产调剂和置换机制。实行“资源共享、物尽其用”的教育资源使用制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资源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考核及奖惩措施。向师生提供精细化的后勤服务保障,继续协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后勤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引进先进设备改造和更新技术手段,提升后勤保障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适应学校发展和师生员工需要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强化校办企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校办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管理机制,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股权投资管理,增强经营能力、成果转化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学校内涵发展,以教育投资、资产经营、大学科技园建设、学校配套服务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研、人才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建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社会服务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发展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显著文化、科技特色的高校产业实体。

??凝聚校友兴校热忱。加强校友会联系纽带作用,建设“校友之家”;不断拓展校友会分支机构建设;整合校友资源,凝聚校友力量,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共同提高学校办学实力。

(六)关注民生,解决师生员工实际困难

??改善学校民生工作。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解决现行校内分配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逐步提高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职工收入水平,切实改善民生。落实国家对学生的“奖、贷、助、补、减、免、缓、勤、保”等各项资助政策。尽力解决教职工子女“入托”、“入学”困难。

??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加大校园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杜绝重大校园安全责任事故。优化方案,加强管理,积极解决校园交通拥堵及停车难问题。做好校园治安、消防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公共区域的安全防范工作,多方合力,共建和谐校园。

(七)扩大交流,开拓国际合作领域和视野

未来五年,学校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渠道,建立和深化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实质性合作;着力加强教师出国培养工作力度,加大国外高水平智力引进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教学人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多国别、层次和类型的学生中外联合培养平台;努力办好与韩国延世大学和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建立更加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的校内工作机制。

各位代表,风劲帆正恰逢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全体师生员工要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抓住机遇,锐意拼搏,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不断推进学校的建设发展,为到2020年把我校建成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