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丁任重校长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专题调研会上的汇报
[四川师范大学党政办公室]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6年3月29日
  查看:276
  来源:

校长   丁任重

2016328

 

 

尊敬的吴恒主任委员,各位领导:

今天,吴恒委员一行就我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这是对我校工作的极大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四川师范大学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今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长期以来,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在全省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引领着四川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办学70年,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办学层次贯通教育全阶段(从幼儿园、中小学、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学科覆盖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型师范大学。今年也是学校“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学校近些年改革发展情况:

一、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们始终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不断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章程》和《四川师范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在学院层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制定了《院务会议制度》,进一步扩大民主议事范围,提升决策和治理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动学院不断发展。

积极推进各类信息公开,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学校构建了以门户网站为主要平台,“两代会”、情况通报会、校领导接待日、师大年鉴、校务公开栏、校务信箱、校园媒体等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公开工作体系,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监督,职能部门(学院)各负其责,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信息公开工作机制。

学校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构建法治校园”为主题,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各项工作,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培育和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校园法治育人环境。学校和各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律进学校”活动,构建了“法律进学校”宣讲团,开展50余场次宣讲,受众达3万余人次,宣讲工作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还受到新华网、四川新闻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二、财务制度改革情

按照现代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积极推行高校财务精细化改革、预算改革、公务卡结算改革、收费改革、绩效工资改革等工作,实施新的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夯实财务基础,加强财务规范管理。狠抓财经制度建设,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年”、“教育经费管理年”、“财务服务年”等活动,做好财经政策宣传工作,增强教职工财经法规意识。实施委派会计制度、财务联络员和财务秘书制度,不断加强二级财务业务领导、监督和检查,统筹兼顾,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

三、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建设情况

学校以国家项目为依托和抓手,在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等领域推进重点改革和专项改革,累计建设了“质量工程”国家级、省级项目771项。通过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量认定、特殊贡献奖励、教书育人奖励、评奖评优激励、职务评审评聘倾斜等系列措施,在思想上、制度上、分配上激励学院和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钻研教学。在教学改革中学校尤其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形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抓手,支持学院和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资助建设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300余门次,建设了国家级、省级、校级规划教材400余部;重视使用信息技术,推进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稳步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并引进多个平台的在线通识课程,试行在线教育,并推进校内课程开展“翻转课堂”、SPOC等改革试点,推进MOOC建设工作;加强课堂督导,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四、教学质量评估实施与体系建设情况

学校着力构建以内生性、发展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主体,以“教学运行管理优化工程”、“教学建设水平提升工程”为两翼,建设以制度保障、条件保障、资源保障、督导指导、支持发展为主的“教学服务保障平台”;以完善考核、示范引领、项目驱动、加强支持、培训提升为主的“教师发展激励平台”;以规划指导、完善考核、创新培养、加强资助、注重引领为主的“学生发展支持平台”;以明确要求、自我评估、外部评估、问题诊断、整改提高为主的“教学效果提升平台”等四大平台,建立健全了“一体两翼四平台”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

五、科研体制建设情况

学校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规划布局,不断规范科研管理,强化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不断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和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扶持与鼓励力度,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队伍,并形成了一批反映我校学科建设及其研究特色的科研团队,建设了一批能够支撑承担各级各类项目的研究平台和专家实验室、工作室,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的科研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近五年来,学校教师新增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新增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项,部、省应用基础项目341项;发表SCI检索论文662篇,SSCI检索论文14篇,A&HCI检索论文17篇,EI检索论文457篇,CSSCI论文1500多篇;出版专著244部(本);申请专利146项(获准专利55项);取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108项,2项成果分别入选国家社科《成果要报》和《成果文库》;获得省级高水平研究团队2个。

六、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学校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及四川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和政策,加大培养与引进力度,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实施首教授、特聘教授、教学名师特设岗位制度,充分发挥首席、特聘教授、教学名师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实施“251”重点人才工程,着力培养学校中青年学科骨干队伍。大力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培训力度,修订完善学习进修政策措施,加大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到国内外大学进修访问等支持力度。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各类教学培训、教学竞赛,促进了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人事管理机制。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分配保障等方面完善一系列人事管理政策措施,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1900余人,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人选等各类专家130余人,建有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为4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76.%,外校毕业的比例达到73%

七、招生制度改革情况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全程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建立以“十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做到信息采集规范准确,公开程序规范,内容发布及时。在已有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增设以教师、学生和校友等参加的招生委员会,参与整个录取实施过程和重要环节的监督。积极顺应国家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以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在进一步征求各教学单位意见及分析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以及录取专业选考科目的确定。

八、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践行校训精神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师生中大力开展践行校训精神活动。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在网上开辟了专门的文化网站,成立了新媒体联盟,组建了网评员队伍,积极培育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大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我们还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为龙头,充分运用校内外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协调联建高校基地,着力构建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活动框架;重视群众性校园文化开展,搭建起了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青春大舞台;以“3.28社团文化博览会和社团文化广场等活动为依托,进一步深化学生社团活动品牌建设,建设多彩文化校园。努力创新学生工作载体,把校园文化活动当成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美育学校建设,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寝室文化节、女大学生节、系列体育赛事等活动,不断加强特有的文化素质教育阵地,坚持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和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我校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九、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情况

我校是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现有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299556.73平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3亿元,实验实训场所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学校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348万册,电子图书13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0个,校园网信息点位数达到5.2万个,信息化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基础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信息化应用不断丰富。

十、综合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综合变革的关键时期,教育资源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我校是一所以文理学科为主体、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工科教育相对薄弱的地方大学,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现有办学水平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我们自己的期待。

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教师队伍总体数量不足,结构尚需要调整,尤其是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竞争力不强,国际化视野不够,人均学术绩效偏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缺乏。其次,岗位聘用管理中刚性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等原因,使教师、管理人员的晋升通道面临极大压力,现行的绩效工资制度,制约了学校发展和人才引进。

学科整体布局亟待优化,科研队伍整合尚需加强。优势学科点少面窄,新兴应用交叉学科发展迟滞;到校财务科研经费总量偏低,主持重大、重点项目偏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数量偏少、项目级别偏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近年徘徊不前,高级别重大项目和科技成果数量偏少,论文总量和论文引用率较低。

学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的科研团体缺乏,智库建设落后,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围绕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社区建设、服务区域发展的内涵、空间和方式亟待拓展。

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生均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费收入趋于相对稳定,但联合办学、校办产业和二级单位创收收入逐年减少,学校发展资金需求刚性增加,财务收支缺口较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强,专项项目建设经费亟待增加,融资渠道亟待优化,预算执行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益亟待提升。

以上就是我们学校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请吴恒委员和各位领导为学校改革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